快要博士毕业了,学术成果只能用很一般来形容,虽然自认为还算努力。
反思了一下原因,总结出一下几点:数学功底或编程功底并不是足够强
自己从小的数学水平还算可以,但没达到非常好的地步。对自己目前研究领域帮助最大的应用数学是非线性优化、随机规划。这两部分我都没有系统性地学习,一般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学,不过以后也要多看看相关的英文原版书,多思考,多应用上面的方法。 因为不是学计算机科班出身,编程水平完全靠自学的。不过发现自己蛮喜欢编程的,随着时间的累积,自己的编程功底会越来越强。目前需要补一下数据结构上面的一些知识,这方面比较乐观。投稿没经验
投稿时犯了几个失误。第一,其中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完全可以投到 SCI 期刊上面去,当时国内导师让投中文,我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投英文的。 第二,论文里面的数学分析部分一定要仔细检查,要写地非常专业清晰,外国审稿人看得还是蛮仔细的。若我那篇sci可以做到这一点,我相信可以发一篇更好的sci。 第三,不要轻易催稿,等待审稿时要有耐心。有一篇论文一审长达七个月,心里太着急了,我催了一下稿,结果下周就来了拒稿信。一审再长也比直接拒稿强很多。导师指导
国内导师指导博士生并不是特别有经验,因为我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。我论文里面的数学分析部分让导师帮我看看,导师基本没看。期刊选择上导师也没帮上什么忙,基本还是靠自己摸索。国内的博士生导师大部分都这样,我导师性格很好,但有点内向了,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也不多。没有一个科研团队
我接触到的科研高产的学者或博士,基本上都隶属于一个团队,这个团队主要做一个方向。可以互相合作,互相指点。目前我是单打独斗,科研圈子需要以后慢慢来拓展了。国际交流少
国内博士生的科研水平明显不如国外,有一个原因是国外博士生经常参加一些同行的workshop或者会议。在这些会议中,可以听到国际同行对自己论文的点评,也能看看国际同行目前都在做什么。其实,对科研帮助很大的。因为,来一起参加会议的可能会是论文的审稿人。国内的学术会议的主题往往都比较大,去参加也遇不到几个研究同一领域的同行,也得不到很好的点评。我以后要多参加一些有国际学者的讨论会,最好可以点评自己论文的那种。
暂时想到这几点,慢慢查漏补缺吧。今天看到清华前校长陈吉宁在毕业典礼讲的一句话,非常有道理:
要想成就理想,需要做到不唯众,不唯上。不要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,而是要有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前进的勇气,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风景。